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兩年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2008年9月20日 星期六
不毛南岸
2008年9月19日 星期五
N5
月落大道
06年的中秋我才剛抵達倫敦,
心想老是盤算要隨時打包回家,
沒有心情過中秋.去年這個時候還在和碩士論文奮戰
所以也沒有吃到月餅. 今年可就不一樣了.
大概從兩禮拜前就開始以過節名義約朋友吃飯,
請爸爸媽媽寄月餅來.
連遠從台灣來出差的高中學姊也特別來團聚.
一連慶祝了2個禮拜. 把前年和去年沒過的份都過完了.
在公司不免俗的也要和英國人分享一下中秋的由來.
送月餅給他們吃居然有人說要帶回家加草莓果醬和 奶油
--以為是在吃scone--英國的下午茶點心...讓我非常的難過.
不好好品嚐還要毀滅我遠渡重洋的月餅...(怨*)
昨天的我送完學姊上火車就想在海德公園躺著曬太陽. 過地下道的時候迷路, 上來卻意外碰到赫赫有名的Speakers' Corner 演說者之角. 關於這個演說者之角,
Wikipedia的解說是這樣的:
--------------------------------------------------------------------------------
一般認定的演說者之角是在於大理石拱門附近的區域. 1855年為了抗議限制周日營業法(Sunday Trading Bill)在海德公園發生暴動,該法律限制勞動者在勞工唯一的休息日星期日進行商業活動,這場事件被卡爾·馬克思描述為在英國的革命的開始。
經過幾番對於民主改革訴求的暴動和社會運動之後,有人開始思考將海德公園 賦予「自由演說」的權利。1872年在《皇家公園及庭園法》中將集會的許可權 轉交給公園當局(而非中央政府)。國會認為該法並非讓公園成為完全無限制的進行演說和 集會的場所,最後折衝之下變成公園的一部分得以如此利用,也就是現在的演說者之角。
不過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是源於在執行死刑之前,讓犯人說出最後的自白的說法。在演說者之角 活躍的演說家其中較有名者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卡爾·馬克思、列寧主義之父的列寧、左翼作家喬治· 歐威爾和社會主義運動藝術家威廉·莫里斯等人。-- 更多詳見Wikipedia.
我印象中的這個角落大概是一個很老很寂寞的人站在一個木頭箱子上滔滔不絕. 誰知道了現場, 真是全民開講的盛況啊! 各種不同文化背景, 學術宗教, 工商士農, 男女老少全部都有權力開講.但站上小板凳要有很大的勇氣, 厚臉皮和口才, 因為既然有演說的自由, 聽眾也會有倒批你的自由. 沒有準備好開獎可能會被羞辱的落花流水.
普通的英國人一般講話不致於這麼大聲囂張(酒吧除外). 因此在海德公園的這角可是讓我開了眼界.我錄了一段影片, 可到youtube觀賞:
在我聽講散步的同時看到好多人帶著野餐籃, 椅子走向公園內的演奏廣場.本以為是流行音樂, 沒想到看到滿坑滿谷的老人家. 這讓我有點好奇, 畢竟老人的品味都很不錯. 跟著他們走去居然是世界級的百老匯大師—安德魯.洛依.葦伯!也就是歌劇魅影, 貓, 日落大道,艾薇塔, 等等經典名劇的作者! 原來他的生日和中秋節同一天. 於是我很幸運的湊到一場演唱會.好友葉乃翠也很隨性的加入, 帶了一些食物點心. 和大家席地而坐, 然後哼著這些好有回憶的歌曲. 最棒的就是我們居然聽到貓劇Memory這首歌的原唱--她是英國百老匯首席紅伶, 演過艾薇塔的伊蓮 佩吉!
Memory這首歌, 前陣子蔡琴在節目上說過她唱了這麼多年歌還是沒有辦法公開唱. 但佩吉寶刀未老把這歌唱完. 現場聽真得非常動人! (這歌還真是要老女人唱才有感覺吧!)
歌詞還很適合中秋節賞月的氣氛唷.
倫敦的大月亮這時被埋在霧裡, 很是浪漫.伊蓮 佩吉的2000現場演出(高清晰版)
還有另外一個比較不有名的老將, Maria Friedman, 她唱的As we never said goodbye也很有味道. 當然show的最後主角60歲的Andrew Lloyd Webber也出來拉. 他看起來還很皮, 一點也不像60歲的人. 老人家一開心居然還說要寫歌劇魅影的續集 (...這很令人害怕, 畢竟續集成功的不多)
演唱會最後在盛大的煙火下結束. 看完20多首膾炙人口的音樂劇歌曲後, 我的感想是. 倫敦奧運開幕實在就快請他當策劃或導演吧!
Apparently, 這是英國表演藝術圈最有把握, 最普及, 最受歡迎, 也做得最好看的一種show ;) 相信看完京奧閉幕式交接過程的英國人也會有同感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五漁村
本想去的地方是拍攝托斯卡尼豔陽下的阿嗎啡.
但因為機票訂錯的關係, 讓我們卡在米蘭,
好險看了聯合新聞網的推薦後,
發現了在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國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五漁村.
半夜過後我們來到中央車站. 拖著行李, 餓著肚子找旅館.
找旅館這件事情, 方向感好又會問路的我常常不經意, 極快的速度,
很快的就能找到飯店, 但絕大部分都會變成一種有眼不識的狀況.
最常發生的情況就是站在旅館門口說
"奇怪...應該就在這附近啊" (左右狂找,旅館就在背後)
或"應該到了吧" (東張西望,但旅館就在旁邊)
不然我應該會因為以為有鬼打牆而抓狂.
住的旅館感覺很像國賓飯店或是日月潭中信飯店那樣設計感的旅店.
很有現代感(60, 70年代的現代感) 有酒紅色的厚地毯,
米色牆壁搭配亮光漆的木頭扶手. 鋁窗, 鑲花磁磚,
深藍色燈芯絨包覆的沙發, 保險箱, mini bar,
小水晶珠鍊檯燈映出的光芒和鈍銅色的牆面一起.
看起來就是王家衛喜歡的場景. 何寶榮跑出的老舊樓梯
黎耀輝睡過的薄夏床單 隔天出發搭火車去La Sepzia.
本想直接前往五漁村住宿, 但每個村莊不是客滿就是要人命的貴.
La Spezia 是個很美的小鎮.更吸引我的是它所具有的工業, 漁業形象.
向來我就喜歡"不只是美"的地方, 柏林, 布拉格, 萊比錫, 巴塞隆納.
來到La Spezia的時候更覺得整個就是合朕心意. 果然是我選的地方呀! (淚*)
看慣美麗風景圖的人可能要看了灰濛矇的邪惡大煙囪會有
點失望但這畢竟都是每個城市的演化腳印.
工業與自然的衝突, 人為和天造的並置讓這個城市輕易地擁有衝突.
第三天的早上我們上了去五漁村的船.
很在乎吃飽的兩個人硬是在路上邊跑邊吞早餐.
當然就是他們最有名的火腿+莫扎瑞拉起司的冷麵包.
船先停靠在Porto Venere. (Porto=港口, Venere=維納斯)
顧名思義這個地方紀念維納斯,
而城如其名, 非常清麗. 這裡像其他五漁村一樣依山傍海,
靠海的小坡上有教堂或小碉堡.
每個漁村的地勢都很險峻,
但當地人民仍然開墾出一番風景.
其中有開發葡萄園作釀酒生意的,
溫熱的地中海氣候也讓居民種植出一流的檸檬與橄欄.
(待續)
2008年9月15日 星期一
苦痛的人們
已故 今在
回來溫哥華的生活和想像的一模一樣.
吃喝隨意, 駕車閒晃, 逗弄貓咪, 烹酒煮雞.
沒有和很多老朋友相聚. 時間少為一, 與家人相處為二.
年紀大了就比較想看看弟妹. 聊天談心到還好. 總是看者他們也覺得心安踏實.
最愛煮菜給他們吃. 一家人吃飯真是件幸福的事情.
家裡的黃檯燈總讓氣氛變的溫暖. 近來的溫哥華沒有夏天影子反有秋後的涼爽.
少了炎熱, 窩在家裡睡懶覺, 喝茶吃饅頭配日劇都恰當不過.
住Yaletown很快活, 樓下有便利店shoppers, 數不清的星巴克.
亂七八糟的小店cafe, bars. 我愛的hot yoga也只是3分鐘腳步.
第一個禮拜免費體驗所以二話不說拿了毛巾就跑. 汗流浹背,
容易水種的我在裡面就瘦了好幾斤水. 2年的不爽燥熱全發出來.
印度人真是了得.
這裡離False Creek 也近,
上週六帶著弟妹走去嚮往已久的Provence Waterfront 的水邊餐聽吃早午餐.
那天陽光明媚. 有溫哥華獨特的藍天和好空氣.
風景像是photoshop也修不出來的好品質.
我們吃水波蛋, 燻鮭魚,水果酒, 蘑菇義大利鉸.
完後去Richmond有名的daiso買鍋碗瓢盆.
弟不可思議的看我買各類五金, 塑膠盒子.
我說這些東西在倫敦真是貴到想打死自己.
溫哥華真是家. 近年雖有大型開發,
不少新地標大樓群起. 但它還是你的,能夠被掌握
不像倫敦才1禮拜不見恍如隔年. 在那住了快2年, 總還有演戲的感覺.
不是生活, 而是在"被生活".
演上班的戲, 演回家的戲. 戲癮是過足,
下了戲自己在哪都要找半天. 還學了變臉的功夫.
今天花旦畫眉丟玉鐲, 明天武生打滾踢足球.
可能是太多資訊. 還來不及消化都得有反應.
於是戲劇人生, 小丑然後掌聲響起.
行李箱仍開著. 遠方汽笛隆隆(當然是情懷幻象)
收了. 我回另個家去.
14歲的夢

14歲的時候,
我和葉乃翠以及張爲君是那種星期六放學會走去sogo
吃當時罕見的章魚丸!
或是去福利麵包, 九如吃粽子的國中生.
我們也迷NBA, 愛去當時只有幾家的誠品,
聽Take That, 看金玉盟, 會去師大路逛美術用品行,
買上面只有德文的螢光筆, 工具尺..
我們被學校勸導看劉墉的書, 我們運動, 馬拉松, 排球, 游泳,
我們互相抱怨喜歡自己的男孩子.
我們14歲的時候是這麼幻想自己大人模樣的:
3個人能出國, 最好去 克拉瑪對克拉瑪 電影裡梅麗史翠普工作居住的紐約生活,
住在apartment裡面, 過著上班族的工作.
問我當時想做什麼, 大概是記者, 律師, 或社工.
其實做什麼是其次, 主要是能自主自立上班就好了.
24歲的時候, 張和我好不容易都從'國外'回來台灣了.
我們和年紀相仿的
親戚朋友相約新學友後面的456上海菜.
坐下後忠良說 '可怕的是居然沒有個人問456在那裡?'
或是'什麼是456?'我們24歲,
離釐清自己生命都沒個準的小毛頭,
異常老化的吃老人菜館.
幾個人像老饕一樣說黃魚要哪個味才正宗,
菜飯的適當溫度, 紅豆食府哪裡又得罪人
於是接下來的幾天又是長白, 塗紀, 都一處, 銀翼, 鼎泰豐.
27歲, 我和葉乃翠躺在倫敦的床上.
小公寓內, 鬧鐘8點響.
好像14歲做的夢叫醒我們. 意外地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