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manifesto


你可以讀很多東西, 我可以寫很多東西, 他可以畫很多東西,
大家都可以搞得很大器, 過得很牛逼,
反正 '沒有想清楚' 就放棄
和  ' 想清楚了' 才放棄
都瀟灑
而且後者輕鬆至極

這個時代過的太快, 沒有人有時間去搞清楚
你到底是悟出了什麼大道理, 然後攤手說 '人生就是這樣' 抽根菸, 嘆息
還只是故意做作, 說 '人生就是這樣' 吞口 expresso, 看雲
所以wanna-be可以當大明星, 半調子可以開展覽, Richard Florida可以當暢銷作家.

Banksy也可以一輩子都不說話
讓別人來亂講, 他怎會在乎?
他幹嘛要出書
他想透了, 還是沒想透?

30歲
我要往難的道路走
我不要選擇虛無, 我還太年輕
我不要選擇看淡, 我還很勇敢
我要意義
意義要我

就這樣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30年來--邱詩涵&葉乃翠&我

1995年-附中運動會
2009年--倫敦

30年來--我們連位置都一樣

15年後-- 2010 五月上海世博
15年前--1995 (幾月阿????)

寫在30之前--念舊的人

15歲葉乃翠送我的flamingo, 念高中時候的彩色筆
還有念大學的'essay pencil' (覺得拿它才有靈感寫!)

我大概從3個月前就開始想到即將滿30這件事情...
我這麼戲劇化的人,  這種年終回顧, 謝爹謝娘, 感嘆人生, 得來不易的事情怎麼可以錯過?
我三年級, 我弟一年級第一天上學
攝於忠孝東路聯合報後面
30. 我的臉沒什麼變, 嬰兒肥應該到我生嬰兒的時候都會在那裏.
身材. 比20歲胖, 比27歲壽
頭髮. 比10歲短30公分(誰無長髮!), 但現在是15年來最長的時候
眼睛. 多了一些細紋, 尤其瞇眼畫眼線的時候.
 (喔還有一點法令紋! 令人苦惱)

小學去補習英文. 一頁課本上沒幾行字, 
一本課本20多頁, 五本頂多100頁, 一起就要我爸媽幾千塊的血汗錢.
美國老師看起來來騙錢騙色的, 下課就和女員工在販賣機前嬉鬧, 
剩下40分鐘不上課一定要玩吊死鬼單字遊戲,
或是聽聽英文歌. 80年代的.
爸媽來接你放學, 問學著什麼了?
那真是史上最空虛的問題之一.
當然, 我不會想到現在的我會看整篇別人看不懂的法律保單. 英文的!

15歲的時候, 考高中聯考. 好像知道, 卻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年紀輕輕的要逼迫自己相信: 就算考不上好學校也會有未來.
(哪來的樂觀?)
我知道自己在中間, 永遠考中間名次, 永遠不是最漂亮的,
永遠不是最悲慘的, 永遠不是最難過的, 永遠不是最受歡迎的,
永遠不是最放縱的, 永遠不是最瀟灑的
中間路線走久了好煩. 最重要的是那根本不是一條路,
只是因為這麼多人走在上面, 看起來'好像'是一條路.
1997年10月--和平高中操場
我年輕時的夢想就是考上一個像台大一樣的大學,
有很大的校園, 我可以和我男朋友一起
拿著課本去上課, 或是我下課走出教室的時候他就在外面等我.
夠基本吧我想. 這有這麼難嗎?
結論是有.

我大學校園是很大, 佔據整個山頭.
但四年來沒有男朋友和我一起拿課本去上課,
也沒有男朋友來接我回家.
我要求不多, 我都很理性的儘量看男生的內在而不是外表.
這麼貼心了還沒有適合的出現?
2003年大學畢業 旁邊是4年Human Geography 同學久美子
Ernie那天聽到這一段笑得開懷, 說沒想到我也有這種少女情懷 (?!)
當然, 看著眼前這個人. 我不會想到現在我有個未婚夫, 明年要結婚,
最誇張的是長的還不錯(!)

所以, 30歲了, 到底我比10歲, 20 歲多懂了什麼?
我曾經覺得我一無是處, 沒有特別厲害, 或特別聰明--我現在還是這樣.
我曾經覺得我不受歡迎--現在也還是有人不喜歡我.
認識無奈, 我開始知道什麼是滿足.

我20出頭當過國際唱片老闆的秘書, 我做過經紀人,
我成績普通但我拿到碩士學位.
我拿到碩士學位但我找不到工作而去餐廳端盤子, 去百貨公司賣Jimmy Choo.

我從一個連汽車保險的自付額都看不懂的呆瓜到現在做全球性的金融保險.
我從不會和人相處到現在可以答應和另個人交換一生.
近30歲的大膽素顏照
30年.
小時候的我永遠不會相信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我了解我所擁有的一切是很多人的努力, 栽培, 體恤與寬容累積起來的.
我用'我'這個字很多. 但真的不是我. 我知道.

是我的神. 沒有祂我走不了30年.

"神能照者運行在我們心裡的大力 、 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這話是真的. Happy 30s!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綠茶巧克力杯子蛋糕

冬天的倫敦, 外面下雨, 不想出門. 打起精神, 來做蛋糕

雖然是老把戲, 以前就做過的口味,我還是不肯換食譜, 實在是個念舊的人
一個小時成果驗收--我只能說我越做越好吃阿!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非關驚喜

2010年11月1號. 我和Ernie訂婚了. 我們兩個在愛情方面完全不浪漫. 相當business-like的討論未來的事情.
Ernie "Chris, 最近我們選一天, 我就可以求婚了"
Chris "哦, 好阿" (心裡想, 這麼'西方化'的人, 居然不像多數人一樣來個驚喜求婚)
Chris "那要不要11月5號? 我們兩年前還不熟第一次出去, 看煙火那天?"
Erenie (翻行事曆)"...可是我們公司秘書那天要請我們去他們家喝東西, 然後更晚Peter 生日, 不然3號好了, 我喜歡奇數"
Chris (心想, 求婚這事情不是應該排除萬難? 而且我不喜歡奇數)
反正討論來討論去, 決定, 唉, 不如就1號嘍.



於是, Ernie訂了希臘餐廳Lemonia. 七點半到達. 我超級餓,
Ernie說今天我可以吃很多 (仍然是沒有浪漫感)




吃了前菜, 喝了一點香檳. Ernie訂餐廳的時候就和他們說他要求婚,
所以服務員一直很注意我們的動靜. 上每道菜之前都一直觀察到底Erinie有沒有要行動.
主餐來之前, 隔壁桌客人走了.
Chris "欸, 人家走了, 你趁烤魚還沒來之前趕快講" (仍然在乎我的晚餐)
Ernie拿出他打好的一份講稿 (超正式! 好像政府要宣布什麼白皮書)


Ernie "Dear Chris..."
Chris "等等, 等等" (拿照相機出來拍)
Ernie (委屈樣)"你都沒有認真聽"
Chris "有有有, 可你一生一次求婚, 拍一下比較好"

本來以為沒有什麼驚喜的我, 沒想到才聽到講稿第二段便覺得挺感人的.
Ernie講了我們認識的過程. 從兩年前在教會地下室吃點心到現在坐在這裡吃晚餐,
我們是很不一樣的兩個人. 能夠在一起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我們唯一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都很愛神. 也是因為這樣, 我們總能回到同一個基礎點上. 
他說, 他越來越喜歡認識我. 他稱讚我的家庭觀與朋友觀...雖然只有半頁的內容,
但每句話都是重點, 聽的相當感動, 相當滿意. 沒聽清楚的地方我還叫他重覆一次.

我本來以為我應該會很鎮定. 因為細節我們都談過了--不用買戒指, 不要跪下來.
(我無法面對一個下跪的人, 要對他說'快快請起嗎"?)  
一切應該都在我預料裡面. 不過真的聽這些話的時候還是銘感五內(好怪的形容詞) 熱淚盈眶.
最後他把戒指從外套口袋裡拿出來. 說 "我不會離棄你, 會保護你, 按照神的恩典, 我會愛你和愛我自己一樣多"
於是. 就這樣拉. 我被訂下拉.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家人 ... (很像發表得獎感言)
我能夠成為一個可被愛的人是因為我的家人給我很好很幸福的家庭成長環境.
我的家人到哪裡都被我的朋友們喜愛. 維持一個好的家庭環境需要很多付出, 忍耐和體諒.
我希望我們以後的家庭也能這樣.
雖然整個過程沒有故意驚喜. 不過Ernie的講稿很令人驚喜. (寫得很好, 以後我在放上來分享)
我的戒指也很驚喜(感謝新加坡新開的mall, 賣戒指的小姐, 還有折扣)

榮耀歸於上帝.

2010年10月15日 星期五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圖片來自這裡

中國在今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策展人是唐克揚. 對於妹島和世定的雙年展主題'People Meet in Architecture' 唐在中國館的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 公共空間 - 一份未定的地圖. 時間倉卒, 我只能略略的翻過.

當今對於西方的規劃界來說, 最熱門的討論議題中一定會有公共空間(Public Space)與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這在今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中也是強調再強調的. 唐克揚對'公共'做了一些思考. 一直以來大家想到的公共是西方的'公共'. 而中國的'公共'是什麼樣子的呢?

唐克揚的切入點很有趣. 他先引用了吳均的《續齊諧記‧陽羨書生》 :



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云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座,鵝亦不驚。

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餚撰,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夫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叙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復竊得一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洩。」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

彥大元中為蘭臺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云是永平三年作。


白話翻譯 (來自這裡)

陽羨(地名)的許彥(人名)行走在綏安(地名)的山中,遇到一個17、8歲的書生,側躺在路邊,說自己腳疼,請求寄宿在鵝籠中。許彥以為他說笑話,書生便進了鵝籠中,鵝籠並不寬廣,書生也不覺得小,就像鵝一樣和人在一起,鵝也不害怕。

許彥背起鵝籠上路,也不覺得重。走了一會,就在樹下休息,書生走出籠子,說:「想為您備點酒菜。」許彥說:「好啊。」書生就從嘴裡吐出一個盒子,裡面有好多好吃的佳餚。…喝了一會酒,書生對許彥說,「以前有一個女人和他在一起,今天可否邀請她來?」許彥說好啊﹗書生就從嘴裡又吐出一個女人,約莫15、16歲,穿著好看,美麗絕俗,就一起喝酒了。不一會,書生就喝醉了,躺在那裡。女人就對許彥說︰「我雖然是書生的髮妻,但心裡很怨恨他,以前我也帶了個男人同行,書生現在睡了,我把他叫來一起喝酒,請你不要說出去。」許彥說:「好的。」女人就從嘴裡吐出一個男人,大約23、24歲,也長的十分英俊瀟灑,男人便和許彥相互寒喧了起來。這時書生翻身要醒了,女人趕緊從嘴裡吐出一個錦製屏風蓋住了這個男人,書生便請女人共枕眠。這個男人對許彥說︰「這個女人雖然對我有情,但也很花心,幸好我這次出行偷偷帶了個女人一起來,現在書生和女人都睡了,我想見一見她,希望你可要替我守密啊。」許彥說:「好的。」這個男人就從嘴裡吐出一位女人,20來歲,三人又一起聊天、喝酒了很久。
(書生睡了一會,就翻動身子,)男人聽到書生翻動的聲音,說︰「他倆快醒了。」就把女人收入口中,過了一會,書生旁邊的女人對許彥說︰「書生就要醒了。」就起身把男人收入嘴裡,獨自坐在書生前面。書生醒了之後,對許彥說︰「本想小睡一下,沒想到睡了如此久,你一人坐在這裡,該是鬱悶的吧?天色也晚了,我該和你告別了。」說完就將女人納入口中,各種東西都收入口中,只留下一個二尺寬的大銅盤,對許彥道別,說︰「沒什麼好送你的,這個就當作紀念吧!」
許彥在大元(年號)中成為蘭台令史(官名),把盤子贈送給張散,張散看到盤子裡的文字,裡面寫的是永平三年作。

廖玉蕙的解析:

梁朝吳均所撰《續齊諧記》裡有一則奇幻小說〈陽羨書生〉:挑著鵝籠在山上行走的李彥,遇到一位書生,書生以腳痛為由,請求進鵝籠中,讓李彥擔著走,神奇的是此人:「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半途歇息,書生從口中吐出妻子,一起吃喝;其後,書生喝醉,醺然入睡。

太太偷偷背著書生從口中吐出另一所愛悅的男子,同與飲宴;正觥籌交錯間,忽聞丈夫招喚,太太急了!邊吐出屏障遮掩,邊進去敷衍書生;被吐出的這位俊美男子見機不可失,竟然也從嘴裡另吐出一貌美女子作陪戲調。直到屏障內「聲動」,男子才警醒地將該女子吞進肚內;書生的妻子也趁隙出來,快速吞下外遇對象;睡醒的書生伸了伸懶腰,見天色已晚,遂吞下妻子,結束歡筵,告別李彥而去。

這個套匣子結構的故事,呈現幽默幻想的微型宇宙,李彥就像現今的閱聽大眾,無端冷眼旁觀原本毫不相識的男女陳倉暗渡的秘密。作者強烈暗示所有的情感都潛藏背叛的因子。其中吞吐的,正是常見於世人心中的「綺念」,小說入木三分地揭示了跨世紀的緋聞共相,相當傳神靈動。
在小說離奇的情節裡,其實充滿冷靜的惡意,有著生死相守型愛情失落的感嘆。吞下代表向倫常道德屈服;吐出意味對制度道德的挑戰。

唐克揚指出, 故事裡的 '我中我' 或許是內向性的中國空間來源. 他繼續說到:

"還有一種'公共'附著於中國人的深層心理河床上, 是傳統賴以生息的基礎. 這樣的公共空間總是內向的. 缺乏和外部世界的明確接口. 它的驅動力是千百年來總揮不去的世味人情. 而它的生存希望總徘徊於桃源與鬧市之間"

魏晉南北朝向來多鬼神志怪小說, 說是完全中國性的也不確切, 畢竟有來自佛學信仰的影響. 不過, 不管如何, 實在很想把唐克揚的文章看完!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雲端

Transsolar & Tetsuo Kondo Architects--Cloudscape
2010 La Biennale @ Arsenale

建築師原來的想法應該是讓人有置身雲霧中的神仙感, 不過怎麼樣看都比較像三溫暖的蒸氣室. 建築師設計把空間分成上, 中, 下三層:

上層: 37度C/ 60% RH (熱, 乾)
中層: 也就是雲層: 25度C/ 100% RH (暖, 濕)
底層: 18度C/ 40% RH (涼, 乾)

RH是什麼我還沒研究出來. 
以村上春樹的語氣, 應該會說 "雲這回事, 果然還是希望會有飄在半空像棉花團那樣的呀"

Photo: Chris Yang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巧克力牛奶

每天在里斯本都要來幾杯的忠實飯友--巧克力牛奶.
老闆娘銀色開罐器叮一聲打開, 喝下已經飽了一半.
口感和味全挺相似. 小時去臺大醫院總央求大人買給我喝.
在pub怎麼都不賣這味呢...

出沒

辛特拉, 里斯本
佩娜皇宮.  三月初. 海風山嵐,
雲霧縹緲, 似有噴火龍出沒的神秘城堡
山有靈, 雨水有意
花朵還未綻放, 只在我的傘上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江畔詩歌勿歇, 海上徐風不息



江畔詩歌勿歇, 海上徐風不息
上海外灘美術館 (Shanghai Rockbund Museum)

文/楊思勤
原載於TA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180期 (2010九月號)

去上海看新也看舊新的看整整等了一百年的上海萬國博覽會看砌磚平整的外灘堤,賞人文品咖啡逛當代畫廊精品名店舊的看穿梭在這些新玩意中的老靈魂看歲月榮華沉澱下來的路邊藤椅,聽塵囂邊上溜答的自行車揮金霍土霞光燦爛

上海像永不謝幕的金大班。不愁年歲衰老,不憂亂世離合。上海外灘的燈火不墜。現在 從堤邊的整建將一路西進。今年第一個亮點就是剛開幕的外灘美術館她與世博同在五月登場亮相,將成為上海重要的現代藝術據點上海外灘美術館前身為英國皇家亞洲文會博物院也稱作上海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874年的英國租界

中國租界的歷史始於天津1842年滿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南京條約同意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與上海港口准許英國商人在此五口通商口岸居住與貿易英軍可派駐領事官進駐隔年10中英兩國政府又簽訂五口通商善後條款(虎門條約)同意英人得在五口議定界址內租賃房屋或租地自建以為居住184511上海道台宮慕久公佈上海土地章程23劃定了租界界址: 南至洋涇浜(今延安東路)北至李家場(今北平東路)東至黃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 1846年確認)面積約830[1]上海第一個租界英租界正式出現由上述可見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的半島是租界的起源也是上海外灘的起源英國政府於1849年就在此設置領事館。早期的租界實行華洋分隔政策1853年太平天國佔領南京大批中國難民湧進租界1854年七月上海英法美租界聯合組織了一個獨立的市政機構--上海工部局警察武裝與治外法權建立從此不受中國政府管轄與法律限制此後,在上海形成了2個租界與中國地方政府分割管理的局面:今上海市黃浦靜安以及虹口楊浦四個區主要是英美租界盧灣徐匯兩區則是上海法租界(Wikipedia, 2010)

今日我們所看到的美術館建於1932由英國建築師George Wilson設計呈現典雅的裝置藝術風格美術館位於外灘吳淞路後面的虎丘路上鄰近基督教女青年會真光大樓協進大樓圓明園公寓等歷史建築。當年建築師在處理設計形式上時融合了中國傳統的裝飾與風格1925年的原始設計稿仍保存在上海檔案館裡。這讓2007年接手上海外灘美術館修建工作的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有了完整的參考依據奇普菲爾德主要設計理念在於保留與延續建築物的歲月經典與氣勢。唯一被完整保護下來的牆面只有虎丘路入口的立面。虎丘路的外牆被仔細地清理與復繕,不取巧,不誇張地呈現老建築的尊嚴與風格。建築師相當斟酌外部的修飾以保存老立面的紋理結構。這幢大樓在1970年代也進駐過不少用戶,因此留下不同時代的痕跡,比如銅制的大門就是青島銀行時期所留下的。水磨石地板的用料雖與現今相差無幾,但樓內的分割凌亂無序,有些破損已難以修復只有到宜興燒同樣的磚(厲振羽 2010)。變身後的美術館內部也裝置了現代恆溫恆溼控制系統,滅火與安全監控設備。硬體方面也新增加了專業的照明,音響,電腦網絡與多媒體放映配備以滿足國內外當代藝術展覽和日趨多元的活動需求。

奇普菲爾德對博物館案件並不陌生。除了2007年得到英國皇家協會史特靈建築獎(RIBA Stirling Prize)的作品德國Marbach現代文學博物館以外2009年重新開放的柏林新博物館也是一項令人難忘的作品。柏林新博物館(Neues Museum Berlin)原本建於1851,但在二戰中慘遭密集轟炸嚴重損毀。奇普菲爾德於1997年接手修繕的工作。主要的整建訴求也是恢復原本建築歷史風貌。全案謹守「威尼斯憲章」[i]保護及傳承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精神並且尊重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貢獻,將文化資產完整的真實性傳給下一代。這項工程大大考驗了奇普菲爾德保存空間脈絡的功力以及互置重組建築實體的手法。當然,身為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師,奇普菲爾德不願一昧修復,在運用新元素及增建新區塊的時候講求呼應而不是模仿或拷貝舊時的建築與設計。奇普菲爾德在柏林新博物館的經驗清楚地應用在外灘美術館上。歷史建築不但是還原文明本身,更是珍貴的歷史見證物。秉持著這項精神奇普菲爾德將繼續完成週邊其他11座歷史建築。

上海外灘美術館館身成細長長方體保存西面虎丘路立面的同時奇普菲爾德向東擴建新區塊, 做了一個頂樓為露天陽台的東立面結構與高度上對稱西面虎丘路的立面從美術館北面的廣場向南看東西兩邊不同的建築材料比例以及風格, 則形成了對比

為要滿足各類型現代藝術展覽的需求在展場空間使用上建築師創造出靈活的樓層變化。可以依據不同展覽訴求進行空間,配置與樓層的重新劃分就室內空間配置方面來說建築師其實沒有太大的選擇當代的策展人或美術館/博物館對於展覽場地的訴求幾乎一成不變地都是偏好照明很好的白色空間因為那提供了一個最簡單寧靜的背景效果也最能迎合各種美術展品需求的空間。Chipperfield雖然保存與修舊了一些原始的元素(如一樓大廳與樓梯間的牆面與地板) ,但在真正的展覽空間中仍然跳脫不出白色盒子(a white box)的概念。簡單來說,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內部空間是一個當代盛行,慣見又不會出錯的設計。現代性的白色基調與布置少量黑鋼或木質家具(厲振羽 2010) 簡潔優雅。最高的三層空間被建築師打通連通起來。屋頂天窗引進自然光的咖啡廳與露天陽台是一個可愛的驚喜

上海外灘美術館與週邊十棟[i]具有歷史性的建築座落於一區名為「洛克外灘源」的都市更新規劃地,由百仕達與洛克斐勒集團共同集資開發。去年七月,上海官方將北起南蘇州路,南至北京東路, 西至虎丘路,東至圓明園路的範圍正式命名為「洛克外灘源」。改建工程包括修復優秀歷史建築,並同時引入新的國際級建築及公共建設。佔地94千平方米。不過「洛克外灘源」的地理認定引起部分質疑聲浪。首先,被上海城市起源的「外灘源」早已確立,也就是我們在上文提及過的外灘起源位於黃浦江與蘇州河交匯處,東起黃江, 西至四川中路, 北達蘇州河的地區。總佔地約16.4萬平方米。從「外灘源」中細分出來的「洛克外灘源」,可能形成「源中源」之混淆,進而影響大眾對於外灘源完整的認知。冠上洛克(洛克斐勒)二字的商業行為也令人擔憂是否將矮化外灘源本身的歷史與地理價值。無論如何,「外灘源」身為19世紀末西方文化踏入中國的登陸地點今日搖身一變成為上海別具風貌與潛力的都市更新區塊。

除了已經落成的外灘美術館以外,洛克外灘源還將進駐知名的半島酒店、時尚旗艦店(上海米蘭中心義大利頂級品牌的聚集地)、公園、濱水休憩區、電影院、文化場所與民宅,形成多功能的綜合商圈。奇普菲爾德在洛克外灘源所負責整建的11座歷史建築將會在2013年完成。預計今年底將修繕好所有建築體的外牆。

位處江畔,水景配上豐沛的歷史文化,眺望浦東的商業實力加上穩固的觀光實力,外灘源改造開發區無疑是上海市的重點改造項目。相較於熱鬧非凡的世博會,建議讀者不妨也將腳步移至嬌媚的外灘

張愛玲說上海有一種奇異的智慧。那種以傳奇和奢華為原料所打造出來的華美悲涼,是上海令人永難忘懷的印記(2009符立中) 外灘源在未來的三年將如何變化,是否能在商業的競爭角力下仍顯迷人姿態?是否能在快速的都市更新下仍保有時代韻味?這些問題有待聰明的上海人一一擺平。

Bibliograph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ugust 10 2004). FL: Wikimedia Foundation, Inc. Retrieved June 18, 2010, from http://zh.wikipedia.org/zh/上海市

厲振羽 (2010): 外灘有了新的當代美術館 《農民達·芬奇》5月打頭陣 2010618。取自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22219/11166225.html

符立中 (2009): 上海神話--張愛玲與白先勇圖鑑。台北市: 印刻

[i] 全名為《保護文物建築及歷史地段的國際憲章 (The Venice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1964 5 31日,從事歷史文物建築工作的建築師和技術人員國際會議第二次會議在威尼斯通過的決議,故簡稱「威尼斯憲章」。憲章肯定了歷史文物建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是人類的共同遺產,當妥善保護修復 (準建築人手札, 2009)
[ii] 包括光陸大樓, 真光廣學大樓, 中實銀行大樓, 美豐洋行, 安培洋行, 圓明園公寓, 女青年會大樓, 哈密大樓, 協進大樓與藍心大樓.